自 1996 年《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掀起喪屍題材熱潮以來,玩家們便開始體驗到在彈藥匱乏情況下對抗恐怖威脅的刺激感。三十年過去,生存恐怖遊戲已成為追求驚悚體驗玩家的首選類型,至今熱度不減。隨著新作不斷推出,現在正是回顧此類型經典作品的最佳時機。
究竟什麼樣的遊戲才能被歸類為「生存恐怖」?我們認為真正的生存恐怖遊戲必須具備四大關鍵要素:敵人佔據絕對優勢的實力差距、在迷宮般環境中解謎探索、充滿風險的資源管理,以及來自追擊者或壓迫空間的持續威脅。
第十位:《時鐘塔》(Clock Tower)
雖然 1989 年的《甜蜜之家》(Sweet Home)被視為生存恐怖遊戲的雛形,但 1995 年僅在日本發行的《時鐘塔》對此類型的影響更為深遠。玩家將扮演少女珍妮佛,在類似《生化危機》的宅邸中展開點擊式冒險。遊戲最具開創性的設計在於追擊者玩法,比《生化危機》的「追跡者」早四年推出,剪刀手惡魔如同後來的 X 先生、三角頭和《異形:孤立》中的異形,都是近乎無敵的恐怖存在。
第九位:《沉默之丘》(Silent Hill)
當 Capcom 以《生化危機》的喪屍題材席捲市場時,Konami 的首款生存恐怖作品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線——純粹而持續的恐懼。《沉默之丘》主角哈利・梅森為尋找養女而踏入迷霧籠罩的詭異小鎮,展開一段充滿心理恐怖的旅程。遊戲採用全 3D 環境設計,配合因硬件限制而產生的濃霧效果,意外成就了系列標誌性風格,可謂技術與氛圍完美結合的典範。
第八位:《生化危機 7: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 7: Biohazard)
在《生化危機 4》至 6 代逐漸偏向動作化後,2017 年的第七代作品回歸系列生存恐怖本源。採用第一人稱視角與《德州電鋸殺人狂》風格的設定,玩家扮演伊森・溫特斯對抗路易斯安那沼澤中的貝克家族。遊戲捨棄了華麗體術與快速反應事件,重新強調資源管理與敵我實力差距,並再度引入追擊者要素,成功讓系列與生存恐怖類型重新劃上等號。
第七位:《絕命精神病院》(Outlast)
這款 2013 年推出的第一人稱恐怖遊戲將「偽紀錄片」電影風格完美轉化為互動體驗。玩家在偏遠精神病院中幾乎毫無自衛能力,唯一依靠是攝影機的夜視功能。電池成為遊戲中最關鍵的資源,如同《生化危機》中的子彈般重要。當燈光熄滅時,《絕命精神病院》的恐怖程度在此類型中幾乎無人能及。
第六位:《心靈殺手 2》(Alan Wake 2)
Remedy 開發的這款作品在緊張的生存恐怖玩法與電影化超現實噩夢間取得完美平衡。遊戲雙線敘事分別跟隨作家艾倫・韋克與 FBI 探員薩佳・安德森,結合《沉默之丘》風格的探索戰鬥與警探辦案要素。獨特的證據板系統與林奇式電影風格,創造出既忠於類型又充滿新意的恐怖體驗。
第五位:《失憶症:黑暗後裔》(Amnesia: The Dark Descent)
幾乎所有現代生存恐怖遊戲都某種程度上受惠於 2010 年的《失憶症:黑暗後裔》。玩家在黑暗城堡中醒來,面對無法擊敗的追擊者,唯一選擇只有逃跑與躲藏。遊戲創新的理智值系統迫使玩家在黑暗中保持移動,避免陷入瘋狂。其成功甚至影響了《生化危機 7》改用第一人稱視角的決定。
第四位:《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
很難想像沒有 1996 年《生化危機》的恐怖遊戲會是什麼模樣。儘管以今日標準來看略顯粗糙,但這款作品奠定了後續所有同類遊戲的基礎:孤立感、有限資源、持續的恐懼與突發驚嚇。雖然後續作品不斷改進這個公式,但沒有初代就沒有後來的一切。
第三位:《異形:孤立》(Alien: Isolation)
Creative Assembly 在 2014 年推出的這款作品終於成功將 1979 年電影《異形》的恐懼精髓轉化為遊戲形式。憑藉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遊戲中的異形成為近乎完美的獵殺者,能夠學習玩家策略並調整追擊方式。在眾多擁有追擊者的恐怖遊戲中,異形無疑是最出色的獵人代表。
第二位:《沉默之丘 2》(Silent Hill 2)
《沉默之丘 2》深入探索主角被壓抑的思想與沿途遇到的受折磨靈魂,以罕見的成熟度處理情感悲劇、罪惡感、憤怒與創傷等主題。這款作品完美平衡了絕望感與求生動力,雖然不是系列首作,但無疑是最佳代表。2024 年的重製版成功重現了原版的恐怖魔力,再次證明這款作品歷久不衰的影響力。
第一位:《生化危機 2》(Resident Evil 2)
說到生存恐怖,就會想到《生化危機》,而在眾多系列作品中,2019 年的《生化危機 2 重製版》是我們的終極選擇。原版《生化危機 2》在 1998 年就已完善了生存恐怖公式,場景更陰森、敵人更兇猛——首次登場的利卡和 X 先生為追擊者類型設定了標準。而重製版則完美傳承這些優點,不僅展示如何為新世代重現經典,更證明原始生存恐怖規則至今依然有效。
為何《生化危機 4》與《死亡空間》未入選?
儘管《生化危機》是生存恐怖最著名的系列,但從 4 代到 6 代明顯偏向動作化。《死亡空間》三部曲也是如此,提供過量彈藥並更注重動作場面。對我們而言,生存恐怖定義在於不可能的勝算、持續追擊,以及始終感覺準備不足的緊張感。因此雖然這些都是出色的恐怖遊戲,但未完全符合我們對生存恐怖的嚴格標準。
資料來源:https://www.ign.com/articles/the-best-survival-horror-games
究竟什麼樣的遊戲才能被歸類為「生存恐怖」?我們認為真正的生存恐怖遊戲必須具備四大關鍵要素:敵人佔據絕對優勢的實力差距、在迷宮般環境中解謎探索、充滿風險的資源管理,以及來自追擊者或壓迫空間的持續威脅。
第十位:《時鐘塔》(Clock Tower)
雖然 1989 年的《甜蜜之家》(Sweet Home)被視為生存恐怖遊戲的雛形,但 1995 年僅在日本發行的《時鐘塔》對此類型的影響更為深遠。玩家將扮演少女珍妮佛,在類似《生化危機》的宅邸中展開點擊式冒險。遊戲最具開創性的設計在於追擊者玩法,比《生化危機》的「追跡者」早四年推出,剪刀手惡魔如同後來的 X 先生、三角頭和《異形:孤立》中的異形,都是近乎無敵的恐怖存在。
第九位:《沉默之丘》(Silent Hill)
當 Capcom 以《生化危機》的喪屍題材席捲市場時,Konami 的首款生存恐怖作品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線——純粹而持續的恐懼。《沉默之丘》主角哈利・梅森為尋找養女而踏入迷霧籠罩的詭異小鎮,展開一段充滿心理恐怖的旅程。遊戲採用全 3D 環境設計,配合因硬件限制而產生的濃霧效果,意外成就了系列標誌性風格,可謂技術與氛圍完美結合的典範。
第八位:《生化危機 7: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 7: Biohazard)
在《生化危機 4》至 6 代逐漸偏向動作化後,2017 年的第七代作品回歸系列生存恐怖本源。採用第一人稱視角與《德州電鋸殺人狂》風格的設定,玩家扮演伊森・溫特斯對抗路易斯安那沼澤中的貝克家族。遊戲捨棄了華麗體術與快速反應事件,重新強調資源管理與敵我實力差距,並再度引入追擊者要素,成功讓系列與生存恐怖類型重新劃上等號。
第七位:《絕命精神病院》(Outlast)
這款 2013 年推出的第一人稱恐怖遊戲將「偽紀錄片」電影風格完美轉化為互動體驗。玩家在偏遠精神病院中幾乎毫無自衛能力,唯一依靠是攝影機的夜視功能。電池成為遊戲中最關鍵的資源,如同《生化危機》中的子彈般重要。當燈光熄滅時,《絕命精神病院》的恐怖程度在此類型中幾乎無人能及。
第六位:《心靈殺手 2》(Alan Wake 2)
Remedy 開發的這款作品在緊張的生存恐怖玩法與電影化超現實噩夢間取得完美平衡。遊戲雙線敘事分別跟隨作家艾倫・韋克與 FBI 探員薩佳・安德森,結合《沉默之丘》風格的探索戰鬥與警探辦案要素。獨特的證據板系統與林奇式電影風格,創造出既忠於類型又充滿新意的恐怖體驗。
第五位:《失憶症:黑暗後裔》(Amnesia: The Dark Descent)
幾乎所有現代生存恐怖遊戲都某種程度上受惠於 2010 年的《失憶症:黑暗後裔》。玩家在黑暗城堡中醒來,面對無法擊敗的追擊者,唯一選擇只有逃跑與躲藏。遊戲創新的理智值系統迫使玩家在黑暗中保持移動,避免陷入瘋狂。其成功甚至影響了《生化危機 7》改用第一人稱視角的決定。
第四位:《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
很難想像沒有 1996 年《生化危機》的恐怖遊戲會是什麼模樣。儘管以今日標準來看略顯粗糙,但這款作品奠定了後續所有同類遊戲的基礎:孤立感、有限資源、持續的恐懼與突發驚嚇。雖然後續作品不斷改進這個公式,但沒有初代就沒有後來的一切。
第三位:《異形:孤立》(Alien: Isolation)
Creative Assembly 在 2014 年推出的這款作品終於成功將 1979 年電影《異形》的恐懼精髓轉化為遊戲形式。憑藉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遊戲中的異形成為近乎完美的獵殺者,能夠學習玩家策略並調整追擊方式。在眾多擁有追擊者的恐怖遊戲中,異形無疑是最出色的獵人代表。
第二位:《沉默之丘 2》(Silent Hill 2)
《沉默之丘 2》深入探索主角被壓抑的思想與沿途遇到的受折磨靈魂,以罕見的成熟度處理情感悲劇、罪惡感、憤怒與創傷等主題。這款作品完美平衡了絕望感與求生動力,雖然不是系列首作,但無疑是最佳代表。2024 年的重製版成功重現了原版的恐怖魔力,再次證明這款作品歷久不衰的影響力。
第一位:《生化危機 2》(Resident Evil 2)
說到生存恐怖,就會想到《生化危機》,而在眾多系列作品中,2019 年的《生化危機 2 重製版》是我們的終極選擇。原版《生化危機 2》在 1998 年就已完善了生存恐怖公式,場景更陰森、敵人更兇猛——首次登場的利卡和 X 先生為追擊者類型設定了標準。而重製版則完美傳承這些優點,不僅展示如何為新世代重現經典,更證明原始生存恐怖規則至今依然有效。
為何《生化危機 4》與《死亡空間》未入選?
儘管《生化危機》是生存恐怖最著名的系列,但從 4 代到 6 代明顯偏向動作化。《死亡空間》三部曲也是如此,提供過量彈藥並更注重動作場面。對我們而言,生存恐怖定義在於不可能的勝算、持續追擊,以及始終感覺準備不足的緊張感。因此雖然這些都是出色的恐怖遊戲,但未完全符合我們對生存恐怖的嚴格標準。
資料來源:https://www.ign.com/articles/the-best-survival-horror-games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