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下的加密貨幣資產配置 - 每個人都應該用1%的資產購買比特幣!

比特幣世界 於 27/03/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加密貨幣種類
加密貨幣種類繁多, 龍蛇混雜。當中可以分為資產型(asset / security token), 應用型(utility token)和貨幣型(currency token)。下面將深入剖析各種加密貨幣的特性, 並說明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用1%的資產購買比特幣!
在開始之前, 先認清如何判斷三大類加密幣的價值(或沒有價值)

  1. 應用型加密幣的價值和應用本身的需求掛勾, 例如以太幣(Ether)的價值和以太坊網絡(Ethereum Network)的需求掛勾。
  1. 資產型加密幣的價值和背書資產的價值掛勾, 和普通投資分別不大, 一般受到各國證券相關的法例規管。
  1. 貨幣型加密幣的價值和該加密幣的認受性掛勾, 反而和支付能力沒有太大關係。

資產型加密幣屬於一般投資產品, 投資者需要具備更多的投資相關知識而非科技知識。而且代幣化後的規管相對存在較多的灰色地帶, 對一般投資者的保障較少, 故此並不適大眾參與。即使是專業投資者也必須注意, 代幣化對背書資產的作用是什麼, 代幣化到底真的有實際需要還是只是一種不良資產的包裝?
應用型加密幣則對投資者有完全不同的要求。投資者需要對區塊鏈技術有深入的應識, 更要正確地區分去中心化和非去中心的利弊, 把去中心化特性強加於根本沒有必要去中心化的應用, 例如平白無故把積分變成區塊鏈代幣都是常見的投資陷阱。

貨幣型加密幣又是另一回事, 貨幣型加密幣是最簡單的供求問題, 供應取決於區塊鏈的規則(如比特幣的供應總量為2100萬, 萊特幣則是 8400萬)。至於需求則是要看加密幣的認受性,這裏有一點要注意的,認受性不等於採用率(adoption),更不等於用於支付的採用率,很多投資者把貨幣型加密幣的價值和其採用率掛勾,這顯然是不正確的。正如幾乎不會有人真的使用黃金進行交易,但這一點絲毫不影響黃金的認受性,大家依然會把它視為有效的價值儲存手段。

一個假設, 一個事實

基於一個假設和一個事實。


假設1: 比特幣的認受性會愈來愈高(愈來愈多人認同其作為價值儲存手段)。
事實1: 比特幣的總流通量會愈來愈少(總供應量2100萬,流通過程必然會出現耗損)。


如果假設成立,那麼比特幣的價格便會愈來愈高。任何時候買入比特幣最多只會買貴,不會買錯! 還有一點要注意,上述的購買邏輯原則上適用於任何總量固定的貨幣型加密貨幣,但是除了比特幣外,認受性會愈來愈高這一個假設一般都很難成立。看到這裡,你或者會覺得這個投資邏輯原來這麼簡單,但其實要看比特幣的認受性會愈來愈高的假設是否合理,我們需要從區塊鏈技術、各國法規、和競品比較進行分析。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學會判別那些是有潛力的代幣,那些只是虛無縹緲的「空氣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文: https://bitginko.com/blog/2019/12/14/why-hongkong-people-need-bitcoin-now.html
標籤: 比特幣  區塊鏈  加密貨幣  投資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