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dess Fall--《妮姬》三週年最悲壯的史詩

小呆獸 於 12 小時前發表 收藏文章
(劇透警告:文章內容涉及《妮姬》 三週年活動及部份主線劇情的討論。未通關而希望無雷體驗相關故事的讀者還請先行迴避。)


回來了,大家都回來了。

"Came for the booty, stayed for the story."--這是Reddit不少《妮姬》玩家的共識,也是《妮姬》 讓身邊一眾指揮官深深著迷的主因。雖然大多數人還是因為燕瘦環肥兼具的人設和香香的背後射擊視角而被拉入坑(金hentai之名名不虛傳),但體會過序章的胃痛和主線不寒而慄的寫實就知道故事才是《妮姬》 最堅實的財富。比《妮姬》 香的手遊所在多有,但故事有《妮姬》 水準的絕對是鳳毛麟角。

不過過去一年《妮姬》 的故事水準沒少引人詬病。最膚淺的批評有嫌指揮官和妮姬們在活動的互動不夠「親密」,而較為輕鬆的活動中有不少情節確實違反了原有的設定。主線地面探索和四獸部隊相關的劇情步驟放得過慢,2.5週年的《Unbreakable Sphere》最多也是算是毀譽參半。加上接連推出的新角色和轉盤skin都有造工粗糙和面容崩壞的問題,撇除手遊本來就會自然流失的玩家外,《妮姬》 在忠實玩家間的風評也稱不上是風平浪靜。

然後,《Goddess Fall》君臨天下。與劇情和週年活動掛勾的陰霾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妮姬》 久違了的,那種能震撼靈魂的重量。


猶如終局之戰的總清算--野心最龐大的格局

女王,Queen,萊徹之母,萬惡的根源。

人類被萊徹逼至地下,女皇相當於是萊徹之禍的根源。從故事格局上,女皇就是《妮姬》 世界觀中的Final Boss。從三週年生放送透露出週年活動將是女皇的討伐戰,是次活動就篤定成為眾多活動中格局最高、最龐大的一戰。不是過去篇已然發生的歷史,也不是對抗個別異端者/原罪的「小打小鬧」,而是要來真的了。

既然擺出了「盛宴」的格局,端上桌子的餐點也自然不能小家子氣。《Goddess Fall》的卡士非常大牌,毫不吝惜地將眾多重量級人物和埋伏已久的伏線一口氣聚集在聚光燈下。開拓者部隊、繼承者部隊、白騎士、異端者--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除了正在跑主線任務的遠古故事部隊和已不在人世的女神部隊,所有已實裝的朝聖者悉數到場,未有在活動本傳出現的莉貝蕾利奧(水母)也在前傳中舉足輕重。在伊甸園投閒置散已久的尼希利斯塔和芭比瓏,圍繞瑪麗安/神罰的女王因子展開的爭奪,薔花和魔鏡/紅舞鞋的首次登場,以及莉莉維絲(?)的壓軸亮相,等於是一口氣回收了2週年、1.5週年、2024新年、1週年,還有伊甸園相關的主線劇情的所有伏筆。

史詩大戰不是你說他是史詩他就會是史詩,情感和劇情的重量需要鋪墊才能累積。正如Marvel的《End Game》是《Avengers》系列的十年磨一劍,《Goddess Fall》不止漂亮地回收了不少伏線,也將其善用而將故事昇華至史詩級的戰役。


犧牲--戰爭所不能承受之重

知道為甚麼《妖精的尾巴》通篇看起來都如此兒戲嗎?因為沒有死過人。

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的主旋律本來就是無意義的犧牲和陣亡。要是營造了戰爭的氣氛卻缺乏敢下殺手的編排,戰爭的肅穆和悲壯就會被兒戲取代。「幸好」老玩家們都知道,Shift Up一直是刀片如雪花般飄下的公司,《Goddess Fall》沒有在這一點上讓人失望。

諾雅為了保護伊甸園力竭而亡,生死未卜;伊莎貝爾衝向太空站後死無全屍;哈蘭向茵迪維利亞揮下最後一刀後灰飛煙滅;還有皇冠重傷,瑪麗安、紅蓮、長髮公主等均不省人事……這些是物理意義上的犧牲,是在大戰中失去了的戰友、同僚。

娜由塔犧牲數千個分身製造的縫隙,集中剩餘所有力量對女王揮出的最後一拳,代價是成千上萬條「生命」的記憶,本體無力承載的生命之重;伊莎貝爾在最後一次翔空前對芭比瓏的放生和信任,是她重拾事隔已久「愛」的本能,最後一次將愛情傾注在他人身上,還有那句話音未落的「我多想再見你一次」的遺言;哈蘭從抗拒自己身為妮姬的命運,到無法理解開拓者部隊對於方舟的寬恕,到面對自己就是做不到原諒的坦承,最後在彌留之際聽到了那個她無法親口說出的「充滿榮耀的稱號」,無負「妮姬:勝利女神」的使命……這些是精神層面上的犧牲。大戰中失去了的戰友、同僚背後有著自己的人生、記憶、性格、執著。失去了的除了他們這些人,還有他們各自每個「人」。

然後,他們還是輸了。《Goddess: Fall》,女神們終將殞落。一切犧牲,皆化為夢幻泡影。

不是有死人的就是好作品,例如後期亂發便當的《咒術迴戰》照樣被千夫所指。但當犧牲都在情理之中,則只會襯托故事的重量。


入木三分的刻劃,刻骨銘心的痛楚

老玩家都知道,《妮姬》 很擅長描寫角色。除了個別擺明不正經的純喜劇演員外,有正劇戲分的角色幾乎沒有過於臉譜化的人設。性格大多立體不特止,而且鮮少用說書的方式交代角色性格,而是透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和與其他角色的互動映照性格特質,讓角色顯得活靈活現。《Goddess Fall》雖然沒有新面孔,但用慣例細緻的筆觸為老熟人加了不少筆。如果說敢於擁抱戰爭應有的壯烈造就了《Goddess Fall》的磅礡大氣,那麼絲絲入扣的細節描寫則成就了每次犧牲後的餘韻。

繼承者部隊的從容赴死背後的悲壯前文已略有提及,但最扣人心弦的還是她們的義無反顧。被方舟背叛的她們聚集在欲向方舟復仇的伊甸園,大戰前夕遇上了有相同經歷卻從未怪罪方舟的「大前輩」,對她們而言無疑是對信仰的衝擊。她們不能也不願意理解開拓者部隊為何能如此寬容大量,身為妮姬樂於對萊徹刀刃相向,但拒絕再為人類而戰。只是當諾雅嘴硬地一如長髮公主般為了守護他人而張開最強之盾,當伊莎貝爾答應了紅蓮的續杯之約,當哈蘭向白雪公主說出「世界需要你們這群瘋子」,繼承者部隊終究是選擇了捍衛身為妮姬的堅持。也許她們終其一生都不會再為「方舟」而戰,但她們依舊為「人類」的未來而活。繼承者部隊用生命最後的餘暉好好地「繼承」了「勝利女神」之名。

約翰是《Goddess Fall》加筆最多的角色,從完美得幾乎讓人生疑的「面板」變成了有血有肉的男人。大反擊前夕基於原則不願犧牲數千條「生命」而拒絕娜由塔的提議,甚至不惜主動摧毀伊甸園,將瑪麗安納入戰力的當機立斷和用人不疑,將猶豫不前的娜由塔推往戰場的洞悉人心--這些加筆都樹立了約翰的強大和優點,「啟明星」並非浪得虛名。而諾雅陣亡後的一句「我該安慰哪一邊好」,回應哈蘭遺言的「繼承者部隊,任務完成,妳們是勝利的女神」,對桃樂絲「我現在不想跟妳說話」的憤恨,還有「現在休息十分鐘」的軟弱,則鑄成了「啟明星」底下的血肉之軀。如果此前約翰只是指揮官有能力但無比難搞的前輩,現在的約翰無疑是指揮官願意肝腦塗地追隨的榜樣。

尼希利斯塔(火龍)的本名Nihilister源自Nihilism,即虛無主義。既是虛無,則自然連等同於造物者/神祇的「母親大人」也不放在眼裡,蔑視一切的狂妄只為和女王打上一場,也只有她貫徹始終的癡狂才會甘之若飴地成為衝向女王的毒酒杯。芭比瓏狂奔後明顯帶哭腔的大笑本身已經夠催淚了,結果跑到電訊塔後直接搬救兵兼原路折反,最後甚至鼓起了向女王/莉莉維絲開槍的勇氣,終於和她口中的那群「瘋子」同流合污。凡此種種的細節描寫不勝枚舉,在此舉例舉個大概就好。

別說和其他手遊的文筆去比,就算是拿來跟其他媒介的文學和影音作品相提並論,《Goddess Fall》的文筆都是上上之選。


《Goddess: Fall》,女神已然殞落,但餘勁未停。白雪公主的記憶復甦,開拓者部隊和伊甸園的技術結晶融為一體勢在必行。哈蘭的鐮刀,依莎貝爾的羽翼,諾雅的盾牌,尚有重見天日之時。戰鬥輸了,但戰爭尚未結束。

正如約翰、哈蘭、依莎貝爾等人所言,一切,都交給指揮官了。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