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王維基香港電視風波
由政府宣佈原則上發牌給兩大電視台,卻選擇性不發牌給香港電視後,事件不但未有平息,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勢。支持發牌給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的專頁,短短幾天就獲得數十萬市民大眾以讚好表示支持之意,從各界支持香港電視可以看出民情如何高漲。可惜經由十二萬市民的自發遊行及香港電視網絡職工會連日來的示威抗議,也得不到政府積極的回應,只是不斷找不同的擋箭牌拒絕進一步交代不發牌的理據。
自古以來,民智越廣泛開明,政府越難管治,所以歷來的皇朝帝系大玩不同的愚民術,例如科舉制度讓知識分子疲於奔命,分散對政治的關注度;漢武帝大舉推行獨尊儒術,急於統一思想。這次的發牌風波,民間要求聲音十分清晰,政府卻屢屢含糊其詞,企圖蒙騙市民,大玩語言偽術,擾亂公眾視聽,此舉非但未能釋除公眾疑慮,反而嚴重地打擊政府的管治,影響日後出台政策的支持度。
綜合各界對這次發牌風波的反應,大眾普遍對政府有如下質疑:
1. 政府不能解釋清楚不發牌的理據:由發牌當日起,香港電視符合所有發牌條件及資格,卻一直未獲具說服力的解釋,令香港電視死得不明不白,引發社會對其黑箱作業的指控,從而控訴社會公義何在。既然政府一再強調發牌與政治因素無關,為何只是作出十分牽強的解釋,如果不發牌理據充足,為何不向市民大眾解釋?反而屢屢以行會保密制及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作擋箭牌,當中究竟有甚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雖然行會奉行保密制,但當其決定與民意有巨大落差的時候,政府難道沒有責任詳細解釋,釋除公眾疑慮嗎?
2.商場事,為何不能商場了:官場講究的是政治手腕,商場要求的是獲利能力。官場中人不吃人間煙火,彼此利益出發點也不同,以官場思維及手段干擾商場運作,實在是不明智。正如蘇錦樑當初所言,王維基未發牌先投資是他的商業判斷,與政府無關,但為何到真正發牌,政府又以考慮市場承接能力決定不發牌給香港電視,這不是前後矛盾嗎?市場的承接力不應是政府考慮的對象,商人自負盈虧,汰弱留強,自然會因應市場環境作出適當的回應。正如遊行人士所言:"難道購買廁紙也要購買政府指定的幾個牌子嗎?"再者,政府發免費電視牌照,原意不是要引入競爭嗎?引入競爭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打破壟斷,擾亂市場秩序,讓公眾利益最大化,但在這種牌照選美篩選的方式,不是本末倒置嗎?
3. 不依制度行事:正如王維基所言,政府突然改變遊戲規則,不依制度行事,本來廣管局建議不設發牌上限,到了最後,卻三選二,淘汰了香港電視,這對牌照申請人而言十分不公平。這種指控,矛頭直接指向行政長官,到底這是一籃子因素,還是一男子因素?梁振英政府不依早前廣管局的建議,然後不理民意,擅作主張,最後更讓人覺得這是政府內部的決定,沒有必要向公眾解釋,政府的服務對象不是市民嗎?政府突然改變遊戲規則,作出有關與民意有巨大落差的決定後,又不向市民大眾解釋,這不是刻意製造民意沸騰嗎?還有人會相信這樣的政府嗎?香港是否已經不再跟制度行事?香港社會十分關注這件事,是因為如果單憑特首孤注一擲,以長官意志辦事,決定誰人應發牌,誰應不發牌,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雖然梁振英政府及行會一早評估了可能出現的反對聲音,但他低估了社會出現的反應,萬萬沒有料到民意如此高漲,此一發牌決定直接導致了社會撕裂。從政者,服務的對象是市民,政府一直強調不發牌的決定符合程序公義,但在七百萬市民大眾眼中,政府此舉可能符合程序,但絕不符合公義。政府可能在程序真的沒有出錯,但身為從政者,失民心已經是鑄成大錯,不解釋理據更是大錯特錯。這次的電視風波,證明梁振英做錯了發牌的決定,但以梁振英的性格,隨口就能說出"印象中,我沒有說過..."等語言偽術,掩飾他的錯失。
此次發牌事件被形容為悲劇英雄的王維基,曾經打破長途電話和寬頻的壟斷局面,代表的不止是香港電視,而是香港人一直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在一個公平公義的社會,任何人只要努力奮鬥,就能得到成果)。但這次發牌風波,令沉默的大多數人對政府感到失望,轉以行動支持王維基決戰政府。正如當初被無情趕出自己一手創立APPLE公司的STEVE JOBS,最後因不斷努力而復仇成功,進而令Apple市值達到歷史性的高點。這種魔童挑戰一個不公義政府的情節,將更能感染群眾極力支持香港電視。
發牌風波不斷發酵,只會令市民大眾對梁振英更加不信任,更想讓他提前"腳痛下台"。正如羅范所言,此次事件有如已達臨界點,隨時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一個笈笈可危的梁振英政府,單一事件就足以致命......
本文版權歸於作者所有,歡迎自由轉載,轉載請注明:MC(網絡時勢造英雄)
原文首發於Facebook
由政府宣佈原則上發牌給兩大電視台,卻選擇性不發牌給香港電視後,事件不但未有平息,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勢。支持發牌給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的專頁,短短幾天就獲得數十萬市民大眾以讚好表示支持之意,從各界支持香港電視可以看出民情如何高漲。可惜經由十二萬市民的自發遊行及香港電視網絡職工會連日來的示威抗議,也得不到政府積極的回應,只是不斷找不同的擋箭牌拒絕進一步交代不發牌的理據。
自古以來,民智越廣泛開明,政府越難管治,所以歷來的皇朝帝系大玩不同的愚民術,例如科舉制度讓知識分子疲於奔命,分散對政治的關注度;漢武帝大舉推行獨尊儒術,急於統一思想。這次的發牌風波,民間要求聲音十分清晰,政府卻屢屢含糊其詞,企圖蒙騙市民,大玩語言偽術,擾亂公眾視聽,此舉非但未能釋除公眾疑慮,反而嚴重地打擊政府的管治,影響日後出台政策的支持度。
綜合各界對這次發牌風波的反應,大眾普遍對政府有如下質疑:
1. 政府不能解釋清楚不發牌的理據:由發牌當日起,香港電視符合所有發牌條件及資格,卻一直未獲具說服力的解釋,令香港電視死得不明不白,引發社會對其黑箱作業的指控,從而控訴社會公義何在。既然政府一再強調發牌與政治因素無關,為何只是作出十分牽強的解釋,如果不發牌理據充足,為何不向市民大眾解釋?反而屢屢以行會保密制及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作擋箭牌,當中究竟有甚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雖然行會奉行保密制,但當其決定與民意有巨大落差的時候,政府難道沒有責任詳細解釋,釋除公眾疑慮嗎?
2.商場事,為何不能商場了:官場講究的是政治手腕,商場要求的是獲利能力。官場中人不吃人間煙火,彼此利益出發點也不同,以官場思維及手段干擾商場運作,實在是不明智。正如蘇錦樑當初所言,王維基未發牌先投資是他的商業判斷,與政府無關,但為何到真正發牌,政府又以考慮市場承接能力決定不發牌給香港電視,這不是前後矛盾嗎?市場的承接力不應是政府考慮的對象,商人自負盈虧,汰弱留強,自然會因應市場環境作出適當的回應。正如遊行人士所言:"難道購買廁紙也要購買政府指定的幾個牌子嗎?"再者,政府發免費電視牌照,原意不是要引入競爭嗎?引入競爭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打破壟斷,擾亂市場秩序,讓公眾利益最大化,但在這種牌照選美篩選的方式,不是本末倒置嗎?
3. 不依制度行事:正如王維基所言,政府突然改變遊戲規則,不依制度行事,本來廣管局建議不設發牌上限,到了最後,卻三選二,淘汰了香港電視,這對牌照申請人而言十分不公平。這種指控,矛頭直接指向行政長官,到底這是一籃子因素,還是一男子因素?梁振英政府不依早前廣管局的建議,然後不理民意,擅作主張,最後更讓人覺得這是政府內部的決定,沒有必要向公眾解釋,政府的服務對象不是市民嗎?政府突然改變遊戲規則,作出有關與民意有巨大落差的決定後,又不向市民大眾解釋,這不是刻意製造民意沸騰嗎?還有人會相信這樣的政府嗎?香港是否已經不再跟制度行事?香港社會十分關注這件事,是因為如果單憑特首孤注一擲,以長官意志辦事,決定誰人應發牌,誰應不發牌,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雖然梁振英政府及行會一早評估了可能出現的反對聲音,但他低估了社會出現的反應,萬萬沒有料到民意如此高漲,此一發牌決定直接導致了社會撕裂。從政者,服務的對象是市民,政府一直強調不發牌的決定符合程序公義,但在七百萬市民大眾眼中,政府此舉可能符合程序,但絕不符合公義。政府可能在程序真的沒有出錯,但身為從政者,失民心已經是鑄成大錯,不解釋理據更是大錯特錯。這次的電視風波,證明梁振英做錯了發牌的決定,但以梁振英的性格,隨口就能說出"印象中,我沒有說過..."等語言偽術,掩飾他的錯失。
此次發牌事件被形容為悲劇英雄的王維基,曾經打破長途電話和寬頻的壟斷局面,代表的不止是香港電視,而是香港人一直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在一個公平公義的社會,任何人只要努力奮鬥,就能得到成果)。但這次發牌風波,令沉默的大多數人對政府感到失望,轉以行動支持王維基決戰政府。正如當初被無情趕出自己一手創立APPLE公司的STEVE JOBS,最後因不斷努力而復仇成功,進而令Apple市值達到歷史性的高點。這種魔童挑戰一個不公義政府的情節,將更能感染群眾極力支持香港電視。
發牌風波不斷發酵,只會令市民大眾對梁振英更加不信任,更想讓他提前"腳痛下台"。正如羅范所言,此次事件有如已達臨界點,隨時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一個笈笈可危的梁振英政府,單一事件就足以致命......
本文版權歸於作者所有,歡迎自由轉載,轉載請注明:MC(網絡時勢造英雄)
原文首發於Facebook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