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蘋果與微軟的 “電腦進化之路”

雷鋒網 於 04/11/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2007年蘋果iPhone發布,引發智能手機市場的巨大變革,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移動智能生活,並將一票手機老牌大廠碾壓的傷痕累累,半身不遂。

之後谷歌適時發布的Andr​​oid一直跟隨iOS的腳步,也逐漸進化的有模有樣了。被蘋果打的滿地找牙的眾多手機廠家也算找到了主心骨,紛紛加入了Android的陣營, 最終形成了iOS與Android相互對抗,共同進化的局勢。

不遠處有點落寞的微軟看著眼紅。在2007年之前,微軟可以自視為智能終端的行業老大,WM手機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也是春風得意。但WM智能手機那不到3英寸的屏幕(當時已算是巨屏)和復雜的操作界面,都讓消費者感受到了“高端智能手機”的高冷範,智能手機市場也一直不溫不火,大傢伙都拿著NOKIA砸核桃砸的不亦樂乎。

本來大家都以為智能手機就這樣了,直到iPhone的出現。後來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如果有人再提起微軟的WM,也許就有拿著iPhone 6的小朋友一臉迷茫的問你:“神馬東西?好吃嘛~”

微軟已經輸掉了智能手機,這個結果誰都看的出來。但在個人電腦領域,從市場佔有率和出貨量來看,現在依然是霸主,只是局勢再一次朝著微軟不願意的方向傾斜,因為蘋果又拿出了iPad。第一代iPad繼承了在iPhone上累積的豐富的用戶需求經驗,也建立了非常好的用戶口碑。至那以後,人們突然發現,桌面電腦、甚至筆記本、超極本,都變得不那麼必須,一台輕薄的iPad也能幫助用戶完成上網、聊天、瀏覽最新的資訊、追最新的美劇韓劇。如果是輕度的遊戲玩家,還很容易在iPad上玩到各種有趣、又不需要太費腦經被虐到七葷八素的遊戲。即使是商業用戶,也可以非常便利的收發郵件、擬定工作計劃、瀏覽與展示工作資料。 iPad用起來和它看起來一樣輕鬆美好,更要命的是,它有一個大大的蘋果LOGO,價格卻相當便宜。

很自然的,在iPad持續火爆的時代,全球PC銷量增幅開始變緩,市場需求日趨疲軟。微軟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也開始變得岌岌可危。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科技巨頭,微軟當然不會坐視不理,Surface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身負大任降臨人間。

最初微軟的定位是依靠Surface RT(採用特殊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統,不支持微軟的PC或手機應用軟件)提供給用戶一個與iPad同樣便宜,而且輕量化的平板電腦。依靠Surface Pro進一步​​鞏固PC陣地,並主打全面功能。既照顧到用戶在PC上的使用需求,也能擁有平板的全部優勢。

微軟的想法很好,只是用戶不認可。筆者自己也購入了一台Surface RT,使用後發現,作為平板電腦,Surface RT基本夠用,除了應用軟件太少外,當一台“上網電腦”完全沒問題。而且微軟很厚道的將自家的利潤大戶Office免費給了Surface用戶,這點也讓我相當滿意。但是應用支持太少,且遲遲豐富不起來的現實,卻將Surface RT打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在iPad發展的這幾年,iOS應用生態圈已經日趨完美。用戶實在是想不到一個理由,在同樣價格的基礎上不選擇iPad而去買Surface RT。微軟最終沒能改變這一局面,RT系列在經歷了一、二代之後,在今年的三代Surface發​​布中終於消失不見了。

時間終於到了2014年,在這一年,微軟和蘋果公司都在平板電腦領域拿出了自己最強的產品,且相較之前發布的產品,擁有相當大的進化(也許有人會覺得今年的iPad Air2和Surface 3都沒啥新意,且看我後面分析)。從兩家公司的最新產品上,筆者也感覺到了未來平板乃至於電腦的發展趨勢。

首先我們來談最新的Surface 3。前兩代的產品,從市場反饋和銷量預期上來看,是不成功的。 RT跌價大甩賣,Pro銷量平平,筆者身邊也幾乎未見有人用過。 Surface 3最大的進化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屏幕由原來的10英寸16比9屏幕,升級到了12英寸3比2。這個改動,從硬件升級上說的確簡單,但是由此帶來的意義不一般。微軟終於徹底弄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拿Surface與iPad貼身對抗,是完全沒勝算的,所以更像iPad 的RT系列就被徹底砍掉了。
Surface 3屏幕變大了,顯然便攜性會受到影響,但是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它的“多任務操作性”變的非常好。在一、二代上的分屏操作方式被繼承襲來,配合上Windows 8系統平台與強大的硬件組合,極大的保障了多任務的優勢。市場反饋上也能看到變化,很多人不再一臉鄙夷的態度去看Surface,更多積極正面的觀點開始流傳。 Surface 3 在屏幕上的進化,將其最大優勢充分展現出來了。

我們再來看最新的iPad Air 2(iPad mini 3不提也罷,毫無誠意,在iPhone 6 Plus的光芒下已然失色)。它的最大劣勢,從iPad初代就廣為詬病的,就是剛才分析的Surface 3的優勢“多任務操作”。蘋果無視這個缺點這麼多年,到現在,大家是不是都覺得蘋果決定一條路走到黑了?非也! iPad Air 2的最新升級,恰恰證明,蘋果已經做出了動作,在這個問題上,蘋果自有自己的解決思路。

這個思路是什麼?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審視一下,iPad Air 2到底升級了什麼。官方發布會上重點提到了厚度,這個只算蘋果一貫的腔調,講工藝,顯格調。從第三方的拆解和測評才看到蘋果真正的重頭戲,那就是“硬件升級”。不是一點點的,像以往那種硬件迭代式的升級,否則iPad Air 2完全可以按照iPhone 6的硬件來。 iPad Air 2性能提升是巨大的,與同年iPhone相比,CPU由雙核加到了三核,性能提升了50%,GPU性能翻倍,內存更是歷史性的突破,蘋果堅持了三代的1G內存,在iPad Air 2上也翻倍了,達到2G。看到這個結果,不少媒體都在驚呼“性能提升不止一點點”、“蘋果用力過猛了”。

按照蘋果一貫的產品更新方式,這會不會是弄錯了,不小心把下一代產品提前拿出拿出來了呢?當然不可能。到這裡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了,蘋果到底想幹嘛。

之前在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關於大學生上學“蘋果三件套”的故事。大家很清楚,這三件套分別是iPhone、iPad,以及MacBook。我們且不談這個故事背後的社會現象,只談需求,為什麼是三件套?而不是兩件套,四件套。

一個典型用戶的使用環境,手機是必需品,這個沒有疑問,在有關未來生活的想像中,手機更是人與外界溝通的關鍵一環。然後是iPad,當我們在路上、在辦公室、在教室、在客廳的沙發、在臥室的床上時,一台屏幕夠大、操作便利、應用豐富的設備,是我們無法拒絕的。那MacBook這樣的筆記本,也入選了。我們就要想一想,iPad能做的足夠多了,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一台筆記本?

筆者認為最核心的區別是-“多任務操作性”。雖然蘋果用iPad想教會大家認可一件事情,“人一次只處理一個任務就好”,但是大家紛紛表示腦袋太閒,人生太虛度,我就想一邊聊天一邊上網同時還一邊追著美劇。這些iPad顯然還做不到,或者是蘋果現在還不想讓iPad做到。

我們再從戰略上來看。 微軟當前亟需的是維護自己在PC市場的地位,但因為iPad的侵蝕,傳統PC已經不再是用戶的必需品。所以微軟需要創造出能讓用戶更感興趣,更滿足其需求的產品。加上微軟的傳統優勢,它的進化之路,必然是從PC開始的。 所以微軟從Windows 8開始加入傳統界面和Metro界面雙操作模式,從平台上解決了“合二為一”的問題。再從硬件著手,推出Surface 3,軟硬結合,讓用戶在手機之外,只需擁有一台Surface便能解決日常需求。

所以Surface 3 橫空出世,帶著12英寸的“巨屏”昭告世人,“Yes,I Do!”。

這是一步深思熟路的好棋,目標直指iPad的最大軟肋,從這一刻起,Surface終於有了可以一統平板電腦與PC電腦的實力,這完全不同於那些簡單粗暴的加上觸屏的傳統筆記本(我想蘋果也有此覺悟,所以即使自己觸屏技術極牛X,也還未推出觸屏的Mac電腦)。讓用戶看到了更輕便的未來,那就是“平板”和“筆記本”合二為一的年代,真正開始了。

在iPad Air 2佈局上的蘋果,筆者也發現了相同的,欲將平板與筆記本合二為一的趨勢。為什麼這麼說?最重要的證據就是iPad Air 2在硬件上“不可思議”的升級。試想一下,iPhone 6與6 Plus的硬件性能已經稱得上是當下頂級的。這樣的硬件放在iPad上優勢也能夠勝任當前所有iOS 應用,與Android陣營的平板比也絲毫不落下風。

筆者認為蘋果在iPad Air 2使用更加強大硬件,這是蘋果要拿iPad與傳統筆記本正面交鋒的直接證據。更強大的硬件,可以讓開發者創造出更強大的iPad應用,當可以比肩電腦軟件功能(功能強大不意味著操作就複雜)的iPad應用出現後,那些認為iOS上面都是簡化、弱化版軟件的舊印象,也將煙消雲散。特別是內存由1G升到2G,其目的就是推動在大屏幕設備上實現多任務。 我相信,下一步,更大尺寸的iPad的就會到來,到時候,微軟與蘋果會“聯手”發起一場“剿滅”電腦的戰爭,讓傳統的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剔除大眾消費品之列,成為專業用戶的專業設備。可以預言,兩年之內,流行的“三件套”就會變成“兩件套”了。至於有些人擔心的在觸屏設備上輸入效率的問題,現階段一個便攜式藍牙鍵盤即可解決。在未來,我們可以期待擁有觸碰反饋屏幕的出現。

再想遠一點,如果手機性能可以比肩專業電腦,而且不需要實體屏幕就能顯像和操作的話,我們就只需要一個設備了。

本文作者:布藍德瑞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Duras
標籤: 蘋果  微軟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