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脱歐英鎊跌了,但別老想着代購 iPhone,英國科技強在不起眼的地方

愛範兒 於 26/06/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英國脱歐了,是不是再也不能叫英格蘭隊為“歐洲中國隊”了?不是的,是脱離歐盟,不是脱離歐洲。

英國脱歐了,英鎊貶值得厲害,是不是可以要英國同學代購 iPhone 了?不是的,即使英鎊跌了,英國的 iPhone 還是比香港貴。

英國脱歐了,《神探夏洛克》拍戲的進度會不會快一些?應該,不會吧。

好了,看起來英國脱歐對體育、科技和娛樂三個新聞版塊沒啥特別的直接影響。雖然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近些年被稱為互聯網窪地,在科技新聞板塊露面不多,但是英國作為傳統強國,對科技界的影響可能遠遠大於我們的感性認知。可以説,源自英國的科技產物,正在影響着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比如正在拿着手機看這篇文章的你。

英國最悶聲發大財的科技公司:ARM

在劍橋郊外一個毫不起眼的商業園區中,坐落着幾棟隨意排列的辦公樓,那裏就是英國最成功的科技公司 ARM 的所在地。你可能從未聽過它的名字,因為 ARM 並不生產硬件,但是 ARM 的產品卻在 iPhone 和幾乎所有智能手機中處於核心位置。它的觸手到達科技產業的幾乎每一個角落,從運動追蹤器到服務器。


早在 1990 年,一家名為 Acorn 的英國公司和蘋果電腦合作,為 Newton 掌上電腦設計新的處理器。Acorn 和蘋果一起創辦了一家新的公司來負責設計,而這家公司就是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 )。雖然歷史證明 Newton 掌上電腦是敗筆,但是“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註解用在 ARM 公司上再合適不過了。

在此之前,Acorn 發明了 Acorn Risc Machine(Acorn 的精簡指令集計算機,也是縮寫為 ARM),只是後來在 Wintel 聯盟的鐵蹄之下,Acorn 的業務漸漸不支,而它和蘋果孕育出來的 ARM 逐步走強,在前 iPhone 和 Android 時代就依靠 Windows Mobile 和塞班就活得不錯。


2007 年,ARM 與蘋果重新確立合作關係。第一代 iPhone 使用了三星製造、ARM 設計的芯片,而接下來的幾款 iPhone 同樣如此。現在的情況是,蘋果採用 ARM 的架構自主設計芯片,並且每年給 ARM 交一筆費用。

至於其他芯片廠商有的和蘋果不同,直接採用 ARM 的架構來做芯片,比如 MTK 的大部分芯片,還有像高通這樣,要麼直接用 ARM 的架構來做(如驍龍 810),要麼基於 ARM 的指令集版本來做自主架構。

總之,目前只要是做手機處理器,基本上都繞不開 ARM 的技術。從前有一個廠商試圖繞開 ARM,把採用自己家技術的處理器用在手機上,後來用來他們家處理器的手機基本上沒人買,這家廠商叫英特爾,也就是當初在競爭中乾死 ARM 他爹 Acorn 的主力,正所謂天道好輪迴。


(ARM 的各種架構)

不光是手機的處理器,ARM 的架構技術被運用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他們還有各種系統 IP、物理 IP、GPU、視頻、顯示等各種產品。當然,處理器顯然是最重要也是營收最多的業務了,這其中又可以分為面向開放系統的 Cortex-A、面向嵌入式系統的 Cortex-R 以及面向各種微控制器的 Cortex-M 系列,另外還有面向支付、電子政府、SIM 卡等安全市場的 SC 系列。

正是 ARM 這種悶聲發大財的作風,大多數 ARM 芯片已經不再用於手機,這不是因為 ARM 在手機業務中失勢,而是因為其他業務發展太快——幾年前,ARM 芯片用於手機的比例是 40%——它的芯片規模已經上升到可以與英特爾在其領先的領域直接競爭了。ARM 目前已經驅動着一些公司的服務器,比如 PayPal。而更具野心的是,它的物聯網部門意圖在智能家居芯片的設計上取得統治地位。一個數據是,現在每年基於 ARM 技術出貨的芯片數量已經達到了百億級別。

當然,不要期望着 ARM 品牌的智能冰箱或者恆温器:承繼着自己的歷史,以及劍橋郊外的謙遜風格,ARM 的目標是儘可能地低調處事,同時默默驅動着我們每天使用的電子設備。

百年傳奇勞斯萊斯
有這麼一個英國品牌,在天上,它的競爭對手是發明家愛迪生的公司——通用電氣;在地上,它卻要與賓利、邁巴赫一較高下。不僅如此它偶爾還會跨界教會行李箱巨頭 RIMOVA 什麼叫“豪華”。現在,這家公司更把目光瞄準了無人駕駛貨輪。

勞斯萊斯就是這樣的一個外表優雅別緻,實際上野心勃勃的公司。

當然,需要説明的是,如今的勞斯萊斯其實分為兩家公司,1973 年,勞斯萊斯剝離剝離了汽車業務,原本既造飛機又飆車的勞斯萊斯變成了兩家公司——羅爾斯·羅伊斯股份有限公司和勞斯萊斯汽車有限公司(為了方便,本文統稱“勞斯萊斯 Rolls-Royce”)。

分道揚鑣至今 43 年,做飛機發動機的勞斯萊斯市場佔有率位居世界前三(另外兩巨頭分別是美國通用電氣和 Pratt & Whitney 普惠公司),每月驅動着超過 50000 個航班完成飛行任務。我們的每一次飛行,都很可能得益於勞斯萊斯發動機的帶動。

這一切源於 1914 年,勞斯萊斯推出第一款航空發動機 Eagle。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約一半的盟軍飛機使用的是勞斯萊斯的航空發動機。一戰結束十年後,航空發動機徹底超越汽車,成為了勞斯萊斯的主要業務。

經歷了一戰和二戰,勞斯萊斯的燃氣渦輪引擎設計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不僅成為了縮短洲際航線飛行時間的功臣,還被裝備在了氣墊船上。其中不少飛機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洗禮後仍然能夠正常飛行。


(帶有雙 R 標誌的飛機引擎)

勞斯萊斯的存在不斷提醒着我們,英國曾經也是一個工業強國。在上世紀 50 年代到 60 年代,英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業的黃金時期中,勞斯萊斯憑藉與布裏斯托爾希德萊(Bristol Siddeley Engines Ltd.)公司的合併達到了新的巔峰,後者同樣是軍用飛機引擎的大玩家。如今,勞斯萊斯旗下的 Trent XWB 系列渦扇噴氣式發動機被看作是航空業近十年中最高效率的民噴氣引擎之一,正式裝載於空客 A350 XWB 寬體客機上。也就是説,巔峰技術仍繼續,勞斯萊斯還在書寫傳奇。

當然,我們更熟悉的是另外一個做汽車的勞斯萊斯,勞斯萊斯在創立之初就是一家技術紮實的汽車公司。誕生在 1906 年的銀魅(Silver Ghost)搭載六缸引擎,在長達 19 年的生命週期內共生產了 6173 輛。英國第一輛裝甲車也是在銀魅的底盤基礎上改良的。


(1920 年產勞斯萊斯裝甲車,圖片來自:James Black Restorations

在工業物聯網領域裏,百年曆史的勞斯萊斯也沒有落後。畢竟航空引擎每次飛行可以產生可怕的數據量,如果能有良好的工業物聯網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管理,創造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在 4 月份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微軟宣佈與勞斯萊斯合作開發基於 Azure 物聯網和 Cortana 的智能雲引擎。微軟和勞斯萊斯可以通過網絡實時了解引擎的健康狀況、飛行狀態、航線規劃和燃料消耗,根據這些消息優化引擎設計和維護。ZDNet 的報道表示這樣的技術每年可以為航空公司省下數百萬美元。

早在 2 年以前,就有消息透露勞斯萊斯已經在開發無人駕駛貨輪。他們組建了藍色海洋開發團隊,在挪威奧勒鬆的辦公室裏用 VR 技術搭建了虛擬艦橋,模擬無人駕駛貨輪的調度作業。該團隊表示未來的“船長”將可以在安全的陸地上通過類似的控制中心調度海洋上的數百艘貨輪。


(芬蘭 VTT 科研中心針對無人駕駛貨輪的概念設計,圖片來自:Wired

當貨輪全面轉向無人駕駛後,可以節省因為水手而產生的能源消耗,勞斯萊斯創新副總裁 Oskar Levander 稱,如果不配備船員,一艘貨輪所消耗的燃料將會減少 10-15%。

打敗了李世石的人工智能,其實也是英國產

今年 3 月最大的科技事件莫過於來自 Google 的人工智能 AlphaGo 在五番棋中以 4:1 的成績戰勝了曾經排名世界第一的圍棋選手李世石,這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的歷史性突破。

也許你會問,Google 不是美國的嗎?和英國什麼關係?
事實上,AlphaGo 之父 Demis Hassabis 就是生於英國長於英國,AlphaGo 背後的 DeepMind 公司,也是一家英國公司。


(AlphaGo 之父 Demis Hassabis)

Demis 4 歲時開始下國際象棋,一年之後“在國內立於不敗之地”,到了 13 歲,Elo 等級分為 2300 分,是有史以來 14 歲以下組別分數第二高的孩子。

但 Demis 的天才並不只限於國際象棋領域。在使用國際象棋比賽贏得的獎金買了電腦後,他在計算機上一發不可收拾:8 歲編寫自己的計算機遊戲;16 歲完成“英國高考”後加入 Bullfrog Productions 遊戲開發公司,在遊戲《Syndicate》負責關卡設計;17 歲作為聯合設計者和主力程序員開發出包含 AI 元素的經典電子遊戲《主題公園》。不過,Demis 並沒有過早地把遊戲開發作為自己的事業,而是在這個時候選擇到劍橋學習計算機科學。

然後他的人生軌跡就是想工作就去開發個遊戲賺個大錢,想學習就去劍橋讀個博士。也正是由於 Demis 在倫敦大學讀博士的經歷,使他有機會創辦 DeepMind。

2014 年,Google 以 4 億美元收購 DeepMind,當時的他們沒有產品只有論文,技術人員也僅僅有 20 位。不過很快 DeepMind 就證明了它的價值:2015 年 2 月,DeepMind 在另一本一流科學雜誌《自然》發表論文,介紹了能夠通過學習成為雅達利(現代遊戲機始祖)遊戲高手的人工主體。

然後在 2016 年 1 月 DeepMind 再次發表論文,稱他們的新算法 AlphaGo 在最困難的遊戲——圍棋——上也取得了巨大突破。而後來的事,你們應該都已經看過不下幾百遍了。

也許眼尖的觀眾早已經注意到,在直播李世石和 AlphaGo 對戰的雙方國籍上,AlphaGo 標註的是英國,貼的國旗是代表英國的米字旗。


(李世石對戰 AlphaGo)

誠然,在互聯網行當,和消費電子科技層面,英國沒有出現中美這樣眾星璀璨的景象。甚至在百度搜索框裏輸入“英國”的時候,自動聯想出來的居然是“英國衞褲(一種宣稱能夠提高男性性功能,但是並沒有什麼 X 用的內褲)”。

不過在科技領域,英國這個面積不大的國家還是展現出了它的底藴出來,與國內盛產“英國衞褲”這種蠅營狗苟產物的氛圍不同,類似於 ARM、勞斯萊斯(羅爾斯·羅伊斯)和 DeepMind 這樣的企業或許更能代表英國的科技面貌:和優良的大學教育息息相關,研究和貢獻非常前沿,也非常基礎,並且發展壯大並不依靠模式創新和市場容量。

這也不代表英國就和互聯網以及消費電子絕緣,比如年初的時候微軟正式宣佈斥資 2.5 億美元收購 SwiftKey 公司。SwiftKey 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其使用預測技術研發出了一款十分受歡迎的輸入法應用程序,大大簡化了手機上的輸入方式。本質上,微軟認為 SwiftKey 使用預測技術是基於人工智能。SwiftKey 兩位創始人也是出自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

説到人工智能,在被 Google 收購後,DeepMind 又接連收購了兩家誕生於牛津大學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Dark Blue Labs 和 Vision Factory。某種程度上來説,劍橋和牛津在這個時候有些類似於矽谷的斯坦福。
另據衞報報道,科技投資銀行 GP Bullhound 公佈報告顯示,歐洲已經成為 “獨角獸” 的成功牧場,這些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科技公司已達 47 家。其中,英國堪稱 “獨角獸之都”,超過 1/3 的歐洲 “獨角獸” 是在英國建立的。也不要忘了樹莓派(Raspberry Pi)、 Shazam 這些時常在科技新聞中博得版面的科技產品。

產出了一眾國產手機,還有 BAT 的中國似乎更喜歡用市值和估值來衡量自己在科技界的分量。或許英國走的是另外一個方向:據 DeepTech 報道,英國科技界一向高產,全世界頂尖論文中 16% 源於英國,或許,這才是“科技的本質”。


作為科研大國的英國此前作為歐盟一部分在科研領域受益頗多,與德法一道,成為歐洲科研的中堅力量,此次脱歐,未來對英國科技產生的影響不會正面,對歐盟亦然。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