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生活在手機

愛範兒 於 30/12/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對於城市,科技顯得興致勃勃。
2012 年,Google 引入 1000Mbps 寬帶服務 Fiber,開始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推廣。除了超高速這個特點外,Google Fiber 還在 70 美元、120 美元的套餐裏贈送了一堆免費的產品。無獨有偶,2014 年,中國一個叫雷軍一億元投資了 You+ 青年公寓,這家公寓主打“年輕人社區”,與小米品牌的核心價值一脈相承。

如果你還記得,科技人物對城市的興趣也顯得不同一般。Twitter 聯合創始人,現 Square 聯合創始人兼 CEO 傑克·多西(Jack Dorsey)可謂明顯的例子。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訪談當中,他顯示出對城市異乎尋常的敏感、專注與熱愛。

在一篇多西的人物特稿裏,描述了他打小開始除了坐在父親辦公室裏用 IBM PC 來學習編程外,最大的興趣就是在城市裏四處轉悠,然後在紙質地圖上標記不同的風土人情。他還在電子公告牌當中查閲數據,然後在電子地圖上標記警車、送貨車和消防車的移動路線。多西説,“不知不覺,我一下子就有了城市運轉的豐富圖景。我在自己的房間裏掛滿了各種各樣的電子地圖。”

Twitter 另一名創始人比茲·斯通(Biz Stone)認為多西的思維方式不同尋常, “在他眼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他參與制造的巨型產品。他曾在 Twitter 説一個人可以用 140 個字改變世界。他的思維方式由此可見。”

大量人口的聚集的現代都市,催生現代大公司——這些公司的出現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大量人口的需求,一部分也是為了解決“大都市病”。過去公司首先解決的是,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問題,沃爾瑪、家樂福還有華潤萬家等傳統零售業最具代表性,除了車子之類的大件物品尚未入駐外,衣服食物生活用品等等,都可以在超市當中找到。大量人口需要大量、集中的供應。

然而它們的出現讓人對“出行”的工具更加渴求,人們駕駛着私人載具,花費一兩個小時來到超市,就是為了一次性能夠購買滿足自己一個星期生活的物資。越來越多的大型城市出現,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超市,汽車行業百年來一直蓬勃發展,是因為市場需求正在不斷擴大。背後則是“城市化”所帶來的推力。

而互聯網所帶來的平面化信息流動,則為城市生活的男女提供豐富多樣的選擇。移動互聯網,讓人認識到信息隨手可得的便利性,讓人更加依賴手機這種工具。而大量供需關係,也在手機中體現。吃貨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改變,整個體系都圍繞着手機流轉:打開推薦美食的微信公眾號/微博,點擊推薦的餐廳,跳轉到大眾點評 or 百度地圖,然後把地點分享到微信羣裏,再與朋友約好時間,一起出發。

“水泥 + 鼠標”是美妙的隱喻。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人體,那麼一棟又一棟不同的建築,構成了都市的骨架,而四處奔波的人則構成城市的肌肉,那麼互聯網則逐漸構成城市隱形的血管。在這個網絡上,信息的節點彼此閃爍。

“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同樣是對大都市病的糾正。Uber 是高效利用大都市中宂餘的汽車資源,為城市當中需要打車的人提供更多的出租車;Airbnb 是高效利用都市中宂餘的房屋資源,為喜愛旅遊現代人提供更好的居住選擇;被 Google 收購的 Waze,則是高效分享道路資源況,讓人選擇更好的交通服務。當然,在中國都市,各種各樣的“快遞”,構成了獨特的生活景觀。

越來越擁擠的交通、更加污濁的空氣以及更多手機上可以提供的“一鍵下單”服務,或許就是未來城市生活的主題。而在中國,將一直持續進行城市化進程,會誕生更多的商業機會——2011 年中國城鎮人口水平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水平,重慶成為擁有 3000 萬人口的超大都市,以及在都市裏流浪的 4 億農民工。

深入瞭解城市的運轉,超大、超複雜的系統設計,會讓人對每個參與城市規劃的人肅然起敬。當然,藝術家們或者習慣藝術家思維的人們總是習慣性反諷社會現實。看完這篇文章,或許你也應該關注一下“碧山計劃”。

題圖來自 Greg Girard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陳一斌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