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虛擬現實是未來,但噁心的問題解決了嗎?

愛範兒 於 11/12/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沉浸式體驗是虛擬現實的殺手鐗,但如果人戴上頭戴式顯示器後不到 10 分鐘卻感到噁心,而把顯示器摘下,那麼沉浸式體驗就無從談起。

換言之,虛擬現實設備也存在着“佩戴”的問題,只不過和智能手錶的表現不一樣,而且程度也不相同。到底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在 Reddit 的 Oculus 討論板塊,有人就問,“有人真的因為 Rift 而感到噁心嗎?”底下的回答形形色色,有的人稱自己毫無問題,但又有的人確實反映自己戴了不久之後就有嘔吐感。

BusinessWeek 記者 Joshua Brustein 之前戴上了 Oculus 最新的頭戴式顯示器 Crescent Bay,然而過不久就感到脱水、無力。

按照我的經驗,之所以人們在虛擬現實世界裏感到噁心,其實和 3D 眩暈症類似。——有的人一玩上 3D 遊戲就感到頭暈和噁心,症狀和 Joshua 遭遇的很像。原因是,人感到自己運動狀態的方式主要通過眼睛和耳朵裏的半規管,大腦通過綜合兩者的信息,來給身體下達指令。

而當人在玩 3D 遊戲時,尤其是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時,眼睛在告訴大腦人體在迅速地移動,但耳朵卻告訴大腦身體沒有移動,這時候大腦就會感到“困惑”,結果生成混亂複雜的指令,結果前後矛盾的指令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噁心。

那麼虛擬現實當中,讓人感到不適的原因是什麼?Deth-VR 創始人李今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總結了兩條:

引用頭部轉動的時候,畫面也必須向相反方向轉動,這個畫面轉動的動作和頭部轉動動作之間的時間差必須控制在 15 毫秒左右,不然的話會在使用 10 分鐘之內造成比較明顯的眩暈感。這個問題就是大家討論的頭部跟蹤響應延遲;
一般你的腦袋在運動的時候,不可能固定在一個位置不動單純旋轉,也就是説頭部除了旋轉之外必定會發生空間位置的變化,哪怕只有幾釐米。但是現在市面上除了 Oculus Rift DK2 以外的其他頭盔都完全不管這個空間位置的變化,因為他們僅靠設備的慣性傳感器 IMU 無法精確測量設備空間位置的變化。Oculus Rift DK2 採用的是紅外光學定位的方案。但是如果沒有空間位置測量,效果就是你動一動頭還在原地,這個時候如果你往前走,或者往各個方向探頭都會覺得暈。每一點微小的頭部移動和“虛擬視角不移動”都會造成微小的不真實感,經過幾分鐘的累積就會加重眩暈。

那麼如何解決呢?李今認為:

引用首先是遊戲不能太卡頓,在 VR模式下顯卡要能跑起來,至少到 60 fps;

慣性傳感器 IMU 的數據不管號稱刷新率多高都是會有 10–20 毫秒的延遲的,VR 頭盔必須靠姿態預測的算法去依靠及時毫秒前的姿態數據“推測”當前時間點的 IMU 姿態數據。這樣才能接近零延遲,不然的話 IMU 延遲會造成嚴重的頭暈;

其次就是必須加入位置跟蹤的技術方案到頭盔裏。

昨天下午剛發佈 7 款虛擬現實頭戴式顯示器的蟻視科技,也有自己的獨到看法。CEO 覃政説:

引用防眩暈有很多方面。支持用户戴着自己的眼鏡來使用產品;調節瞳距,也就是雙眼瞳孔之間的距離;頭戴式顯示器下方開孔,以及頭部精確跟蹤也可防止眩暈。另外,遊戲設計方面也要注意,畫面不能自主晃動。

也就是説,作為消費者以後若要選購虛擬現實設備,得注意自己的顯卡性能是否足夠強勁,這些 VR 頭盔裏是否內置姿勢追蹤技術,不然很容易讓自己感到頭暈。

題圖來自 roadtovr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陳一斌
標籤: 虛擬現實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