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都變成了相機

36氪 於 10/10/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編者按:Beme聯合創始人兼CTO Matt Hackett從時間(時鐘)的商品化來推演相機的發展軌跡,並以蘇珊·桑塔格對影像的思考展望了相機無所不在之後的未來。這是一篇從獨特視角解讀可穿戴相機發展的文章

引用資本主義社會需要一種建立在影像基礎之上的文化。它需要提供極其大量的消遣娛樂來刺激購買和麻痺階級、種族和性的傷痛。它還需要蒐集無限的信息,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提高生產率,維持秩序,發動戰爭,為官僚們提供工作。照相機的雙重功效,將現實主觀化和將現實客觀化,理想地滿足和強化了這些要求。照相機以兩種方式來限定現實,這兩種方式對於一個發達的工業化社會的運作是必不可少的:作為一種公開展示(為公眾)和作為一種監督對象(為統治者)

——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影像世界》,1973

去年1年我們拍攝的照片就已經超過了過去拍攝的所有膠捲相片總和。去年分享的照片數超過2萬億,而在手機存儲卡上休眠的拍攝照片數也許是前者的2倍甚至更多。視頻就更不用説了。

Sontag寫上述這段話時正值影像創作指數曲線的温和爬坡期。當時也許她已經感受到了指數加速的那股輕風,但如果遭遇的是她逝世後10年影像達到的那種風速的話,她的臉都會被刮掉的。


影像史

人類對創作、分享和消費影像的慾望似乎永無止境。我們可以大致推算一下:


引用每秒可感知圖像數x每天清醒秒數x人口數=10x57600x7400000000=4.3x10的15次方

也就是説,全球每天消費圖像的數量上限是4.3x10的15次方張。

Facebook、Google以及Twitter不知疲倦地追求對視頻的統治無需再多解釋。

在影像之前是時間
人類對時間的慾望發展遵循着類似的陡峭曲線。

在工業革命之前,分針在鐘錶上並不常見。20世紀以前只有少數上層階級負擔得起私人鐘錶。

直到1840年代以前,時間都是本地化的,變數很大的。每個鎮都設有自己的鐘,私人鐘錶就大概按照這個來調時間。匹茲堡的時間也許迴避紐約的早27分鐘,但沒人在乎這個。

相對於騎馬或者步行,鐵路使得跨這些封閉時區旅行的頻率大增,對時間的要求也提高了。一開始時,時間是產業的基礎:鐵路運行效率需要時間在大跨度距離上的協調和宣傳。

時間的市場隨着鐵路的發展而爆發,到1870年代時間已經成為熱門的奢侈品。在巴黎,私人住宅、工廠以及鐘錶匠商店可以購買時間:一種帶有氣動同步機制的特製時鐘,這種時鐘在本地安裝好,然後通過一根埋在地下的管道連接到中心的時間泵,後者再以鼓氣的方式分配時間。任何好面子的紳士都訂購了這種服務,十分慷慨地為時間付錢。


約1880年,巴黎的時間同步控制室

到了20世紀早期,時間變成了日用品。為了協調軍事人員的塹壕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見證了手表的引入。數字計算機以及最終的互聯網對時間提出了更加極端的要求。如果沒有普遍、精確的時間的話,任何軟件協議都不可能運轉(其中也包括把這篇文章送到你屏幕上的那些協議)。



現如今,時間已經變得太過常見以至於看不見了。我身邊至少就有10款精確在10毫秒的時鐘(iPhone、Android、Kindel、立體聲、桌面計算機、筆記本、烤箱、電視、機頂盒、數字手錶),大多數都是靠持續以無線方式跟一個原子鐘同步來保持精度的。但我們對時間的慾望永遠都不能滿足:股票交易商在努力突破物理障礙,好讓他們的流程協調能在毫秒之內。

就像影像一樣,資本主義社會需要時間。

在19世紀,這種時間的無所不在遠遠超出了小説的範疇。時間對我們來説之所以成為真實,只是因為我們已經沉浸在其中太多太久了。時間的指數擴張是悄悄降臨的。

創造甚至更多的影像

到2020年,全球80%的人都將持有一台物理上無限制的照相機,這些相機大部分都會連接到一個即時的全球圖像分發網絡上。這還會成為接觸世界啟發部分視覺體驗的屏幕。

智能手機仍然需要一系列耗時的複雜手勢來創作和分發影像。作為一個實際的問題,對影像指數式增長的慾望,也會要求影像創作的指數性增長。可穿戴相機會解決這一關切。(注:可從可穿戴設備的未來http://36kr.com/p/5053954.html理解Snap做眼鏡的意圖)

可穿戴影像製作技術已經就緒。到阿里巴巴上面搜一下,馬上就出來幾十家深圳的製造商,這些廠家可以不到50美元的組件價格提供1080p、支持wifi的相機。我桌面就有幾款——樣子雖然不大好看,但如果是蘋果(或小米)來做項目的話,可行的設計和價格點不難想象。

作為消費者設備,Google Glass是個不幸的失敗。這個看起來也許有點奇怪,但是可穿戴相機是迄今為止實現最好的功能。

Glass失敗是因為它是一個為創作搞一個數量級的影像而準備的工具,但是它還沒有為消費做好準備。質疑者質疑“你是不是在拍我?”是因為還沒有地方看這些影像。我們的慾望還沒有發展到那麼大,迎合它的軟件業還沒有。但Beme、Snapchat、Facebook等現在都在開發着這種消費軟件。

(消費影像的技術總是滯後於創作影像的技術。彩電格式戰爭蔓延了10年,但是電視節目站穩腳跟所需的時間比這還要長)

無限的視力

如果影像最終像時間一樣完全融入我的現實當中會怎樣?

我們正在走向一個視覺與聽覺遠距離存在的世界——即時看到另一個人並不是稀有的奢侈品,而是社會和產業的基本假設。無界遠程視覺的超級力量正在成為稀鬆平常。

當然,沒有什麼是必然的。在可穿戴相機成為必要之前我們會控制自己對影像的慾望。但一個影像無限的世界向善還是向惡都有一樣多的可能性。

Sontag的影像世界是黑暗的、具有啟發意義的:影像是階級救贖和控制。從1970年代的攝影角度而言,這是完全合理的,因為在當時相機和影像分發仍然屬於有限的權勢階層所有。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不一樣了,廉價、微型、可穿戴、聯網化的相機和屏幕已經無所不在。

隨着它們變得無所不在,我懷疑我們還會不會把這些東西看作是相機。就算我們想過,也很難把每一塊集成電路里面的小小晶片想象成“時鐘”。相機一樣也會成為遠程視力看不見的促進者。

時間的普遍性給它打上了道德審判之荒誕的烙印。我們並不害怕或者拒絕時間,它根本就已經成為了我們現實好的一面的一部分(即時瀏覽、互聯網),當然,同時也是不那麼值得欣賞之處的一部分(對生產力、核戰爭的非理性痴迷)。

我們已經成為了時鐘。很快也要變成相機。對此我們要怎麼做取決於你我。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