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器人取代配送員,真機智能想做中國版Starship

36氪 於 30/08/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微信搜索“36氪”,獲取更多高質量內容.點擊進入36氪
物流一直是自動化與機器人瞄準的行業之一,重複勞動密集的特性帶技術取代人力的無限暢想。

2015年以來,阿里、京東、申通等公司都開始小範圍應用倉儲機器人。而末端配送環節,無人機配送還在試驗狀態、政策也不明朗,且其存在成本高、易丟易墜落、載重量有限、航線規劃不夠靈活的缺點,京東的設想是隻將其適用在空曠的農村固定線路

關於城市中的最後一公里配送,市場上還有另一種解決方案——送貨機器人,本質是“濃縮版的無人車”,可以在自動沿着街道將貨物送至目的地。根據北交大、阿里發佈的《全國社會化電商物流從業人員研究報告》,2015年全國社會化電商物流從業人員總數為203.3萬人,承擔了2015年全國206億個包裹的主要送遞服務。雖然末端配送人員數量沒有具體統計,但粗略估算也有百萬規模(包含電商快遞、O2O配送等),送貨機器人的目標便是代替這部分人力。

由Skype兩位聯合創始人創建的 Starship Technologies是代表之一,Starship 送貨機器人以平均4英里/時(6.4千米/時)的速度行駛,一次可以運送20英鎊(9公斤左右)物品,去年年末以來,Starship在測試環境下已經行駛了5000英里,沿途遇到超過40萬人。在線外賣平台Just Eat、德國快遞公司Hermes、德國的零售商Metro集團、以及倫敦的初創外賣公司Pronto 都已經開始試用Starship 的服務。


Starship送貨機器人

據36氪了解,阿里菜鳥、京東都在研發類似形態的產品,本文介紹的“真機智能”也是致力於成為中國版Starship的實踐者。其產品還在測試樣機階段,是一台承重20KG的六輪小車,最遠可覆蓋方圓2公里範圍,電池續航8小時。機器人內包含CPU、GPU、IMU、3D激光雷達、攝像頭等硬件。

該公司CEO劉智勇告訴36氪,這款產品背後有三部分核心技術:

  1. 基於3D激光雷達的SLAM算法:機器接到指令後首先要以2D地圖作為路徑規劃參考,然後根據GPS做初步定位。但實際行走過程中還要用3D激光雷達、IMU採集的信息,對環境建圖、定位,來實時規劃路徑;
  2. 基於深度學習的物體檢測技術:與無人車相同,送貨機器人也要面臨複雜的路況。這需要根據圖像信息來識別活動中的物體,從而實現避障。除使用激光雷達數據外,還需要攝像頭、GPU的組合來做視覺深度學習計算;
  3. 基於機器學習的控制技術:在避障和尋找路面時,由於路面狀況太繁雜,依靠自學習算法做決策的技術還不成熟,因此真機智能選擇了靠機器學習模型預測結果和規則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控制決策。

相比於無人車,送貨機器人速度更慢(最高22km/h)、對安全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在技術層面更加容易實現。目前真機智能的產品“地虎”已經開始測試上路,硬件部分採取ODM的方式生產,預計2016年12月發佈正式版。

不過拋開產品與技術不談,送貨機器人最大的難題是應用場景,以及如何找到客户並與其物流業務深度結合。據36氪了解,菜鳥希望將其應用在高端社區、企業園區之內的配送服務上。劉智勇設想的目標客户是外賣O2O企業,希望將機器人與管理系統打包成“即插即用”的解決方案。

價格當然是實際商業推廣的第一要素,目前真機智能使用的3D激光雷達是Velodyne的VLP-16(16 線),該雷達一般應用在無人機上,價格約為8000美元(該公司也曾告訴36氪希望逐漸將價格降到500美元),其整套方案價格可想而知。

此外,送貨機器人還需要考慮到動態調度,本質是大數據預測、分類迴歸問題,在大規模應用的情況下能否高效運轉還有待考量。當然,送貨機器人技術仍在早期研發階段,距產品化、大規模運營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其只有4人,CEO劉智勇曾為阿里巴巴“瓦力超級大腦”項目負責人。該公司目前正在尋求融資。


微信搜索“36氪”,獲取更多高質量內容.點擊進入36氪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